人才培养

学位授权点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研究生教育 -> 学位授权点评估 -> 正文

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2-04-20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1年)

2022310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中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起步于1998年,汉语言文字学(1998年)是鲁东大学首批获批建设学位点之一,其后中国古代文学(2003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06年)、中国古典文献学(2006年)、文艺学(2006年)等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经过10年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申报并获批了6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基地、国家级数字化语言文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依托各类科研教学平台,本学位点有序开展教学,高质量培养研究生。自获批授权建设以来,本学位点培养毕业研究生500余人,就职于高校、出版社、政府机关、文化宣传等部门,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本学位点已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

(二)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肇始于1930年,著名作家吴伯萧、何其芳、臧克家等均在此弘文励教。1998年获批汉语言文字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汉语言文字学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是“十二五”重点学科,汉语言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本科专业。本学科服务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需求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培养能够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依托学科理论研究、解决当代中国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在教育、文化、宣传、政务等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已培养研究生22届500余名。

本学科特色鲜明:学科将6个二级学科整合为4个研究方向,形成优势特色。

1.文理交叉进行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彰显新文科特色。设有省内人文社科领域唯一的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将语言学与计算机科学有机融合,开发多视图中文通用树库、中介语语料库等系列资源;开展胶东方言民俗调查,建设多种有声资源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言语治疗与语言康复,服务特殊群体需要。本方向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大数据”领域提供语言数据资源,以文理交叉实现传统学科现代转型升级。

2.聚焦辞书研究与应用,突出学科传统优势。在“辞书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志毅先生引领下,围绕辞书理论与实践、辞书现代化、辞书发展战略深入研究,获批国内唯一的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出版《理论词典学》等标志性理论著作13部,在《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编纂出版“同义词、反义词、新词语”系列词典13部。

3.攻关文化传承传播,主动服务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2位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领衔组建“东北亚研究”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反观”研究团队,重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儒学在东北亚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等进行研究,翻译出版国家重大出版工程“大中华文库”系列图书《战国策》等14部。

4.强化张炜文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文艺批评话语体系。依托“三院一馆”,重点研究张炜营造的“半岛世界”,观照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的多样人生选择与多维精神处境;研究“知青文学”“新生代”创作及当下文艺生态,突显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诗性特征;反思西方文论中国化进程中存在的“强制阐释”问题,探究西方文论中国化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理论话语。

本学科注意国际交流,与日本早稻田大学等30余所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良好国际声誉。词典学研究、语言资源开发及应用、张炜文学研究等领域在国内成为研究重镇。本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等级。

二、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基本条件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人文精神、劳动素养,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成就及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语言、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在该领域从事理论研究、教学、宣传、文化或政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学位标准

本学科制订了与其办学定位、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并严格执行。(1)学习年限3到5年。(2)本学科课程学分不少于31学分,课程成绩不低于70分。其中,公共必修课7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不少于10学分;补修课为本专业大学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或同等学力身份考入研究生须补修2门,以考试通过为准,不计学分;必修环节包括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各计2学分。(3)在读期间每位研究生至少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1篇不少于3000字、与研究方向一致的学术论文;或前三位获批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或前三位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或主持获批市厅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或前三位获得市厅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或前三位公开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4)学位论文通过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环节。

(三)培养方向

本学科下设六个研究方向,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通各方向间壁垒,形成学科合力,打造出较为鲜明的特色。

1.文艺学

文艺学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创作以理论指导。探究文学基础理论,剖析中西文论和美学主要特征及发展规律,学会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各种复杂文艺现象和文艺热点问题。本方向设两个个重点研究领域:文艺学原理与西方文论、中国文论与美学。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两个研究领域,分别侧重于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理论的应用,具体研究语言结构体系规律、语言运用规律和语言学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及运用理论分析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和提供语言服务的能力。本方向在四个领域形成了研究优势:语言习得与语言教育(包括二语和特殊语障人群)研究;人工智能辅助语言服务研究;语言规划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研究;语言资源调查、保护与利用研究(包括辞书编纂、语保和语料库建设)。

3.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系统(包括书面语和口语)与文字系统的结构特征、演变规律和现实状况,分为现代汉语和汉语史两个方向。本方向课程从汉语史(含语音史、词汇史、语法史、音韵、文字、训诂等)、现代汉语(含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辞书等)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内在规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材料分析、规律概括、现象解释三大能力。

4.中国古典文献学

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的专业知识(包括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和辑佚学等),学习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校点、译注、编纂等整理研究,掌握古典文献学的考辨方法等技能,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学史的发展及文献学的一般理论。本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中古石刻文献、敦煌文献、东北亚汉籍整理与研究等。在研究路径上,注重文献与理论阐释、考古发现的相互结合,打通文学与史传、文物的关联,力求拓展和深化古典文献研究的研究领域。

5.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以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历代作家作品、各种文学体裁的演变、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各个时期文学的传承关系、文学与其他历史文化现象的关系等。本方向在继承学科传统的基础上,侧重文学史料学、词学及域外汉学研究。

6.中国现当代文学(包括张炜文学研究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及其发展的历史为研究对象,包括现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与社会转型、文学与意识形态、文学与外来文化、文学与地域文化、文学与大众传媒等问题。本方向在知青文学研究、张炜文学研究、当代文艺生产方式研究等方面着力甚深,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主动对接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现状。

(四)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师55名,截止2021年12月底,有教授21名,副教授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占82%;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8%;具有海外经历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4人,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山东省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理论人才1人,山东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师资队伍学历、年龄结构合理。

目前本学位点研究生导师共24名,在读学生57名,生师比为2.4:1,导师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方向带头人学术造诣深厚,在国内学界具有一定影响。

文艺学:董希文教授,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3项,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1人,在读2人。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胡晓清教授,中文教学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语言学与华语二语教研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已培养毕业研究生6人,在读2人。

汉语言文字学:冯海霞教授,山东省行政区划和地名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国家语委项目等3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已培养毕业研究生8人,在读2人。

中国古代文学:黄修志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等4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在读研究生2人。

中国古典文献学:翟江月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2项,翻译出版《淮南子中英文全译》等3部,已培养毕业研究生3人,在读1人。

中国现当代文学:车红梅教授,黑龙江省“四个一批”文化名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等3项,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在读研究生4人。

(五)科学研究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教师2021年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7项。学科老师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17项,横向课题13项;其中2021年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项,新增科研经费总额175万元,新增纵向经费73万元,学科教师年均新增纵向经费1.3万元。

学位点科研成果丰富。学位点科研成果丰富,2021年在《中山大学学报》《当代作家评论》《民族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45篇,其中CSSCI收录13篇。在商务印书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各类专著、词典、教材9部,其中专著8部,另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获得各类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市厅级奖励5项。

(六)教学科研支撑

目前本学位点设有国家语委(教育部)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院等六个重点科研平台。汉语言文字学为山东省“十五”、“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本学位点建有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实验室、语言技能培训与测试实验室、全媒体实验中心、科研工作室等多个教学实验室。目前实验室面积2733.7m²,仪器设备总值632.44万元。

学位点拥有306774册中国语言文学类图书,订阅期刊73种。学位点设有专属资料室,目前图书资料6.52万册,大型图书资料41套。学校图书馆有比较完善的CNKI、人大复印资料等网络期刊数据库、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文学院自身拥有计算机网络室,可满足学科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需求。

(七)奖助体系

学校建立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奖学金和助学金体系。奖学金类别由2013年的6类增加到2021年的9类,能覆盖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年级100%、二三年级各70%。助学金标准目前为900元/月,实现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全覆盖。2021年学位点1名同学获得国家奖学金。

三、研究生培养与教学工作

(一)招生选拔

2021年学位点的报考数量较往年有所增加,达到69人,录取人数22人,录取比例为3:1,生源结构较为合理。报录比呈增长趋势。今后将加强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第一志愿录取比例。

学位点为保证生源质量,在校内及省内济南、青岛、威海等地进行广泛招生宣传,招生复试严格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招生情况完成良好。

(二)思政教育

学科深入贯彻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利用学科的人文底蕴,进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1.建立“双贯通”课程思政体系,全方位育德育才

理论课程与育人元素贯通。开展“植根学科,源自传统,立足地域”课程思政资源挖掘活动,将学科的“中华传统智慧”、吴伯萧等先师开创的鲁东红色文学传统、胶东红色文化资源整理成书,丰富课程思政内涵。实施“课程思政精品课”培育计划,已培育《文学史观与方法论》等3门,拟继续培育10门,所有课程已完成课程思政要素提炼,形成学科特色课程群。

实践课程与价值引领贯通。利用《红色鲁东》《胶东红色文化丛书》,每学期举办诵读会,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建立“新文科师生阅读研究共同体”,组织研究生编辑《岭云学刊》等学术杂志,举办“取灯沙龙”“石榴花大讲堂”等活动,在学术实践中体现价值塑造。

2.开展“红色筑梦”社会实践活动,全过程厚植家国情怀

组织学生赴胶东革命纪念馆、郭永怀纪念馆等基地学习,奠定“筑梦之基”;开展针对语言文字、乡村教育等社会调研,开启服务社会的“筑梦之旅”;组建“兰桂枝”言语治疗与语言康复服务基地、语言调查与推普服务团队、“石榴花阅读推广服务基地”,为语障儿童、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等提供公益服务,学术能力为红色实践插上“筑梦之翼”。

3.打造三支思政队伍,全员关注学生成长

不断完善研究生管理人员思政教育队伍。建立院领导—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的全链条思政教育体系,在入学教育、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等环节中设立“德育指标”,体现“以德为先”;研究生支部以“党建+”模式把红色融入语言文化传承创新,基层支部建设助力培根育魂。

全面提升研究生导师队伍思政教育能力。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思政学习指导手册》,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等论坛,提高思政育人意识和水平;校院两级评选“我最喜爱的导师”,以身边的典型激励教师潜心育人。教工党支部在学术报告、科研沙龙、网站建设中加强意识形态正向引导;支部书记发挥“双带头人”作用,在学生培养全环节中渗透理想信念、学术诚信教育。

充分凸显学科先师和学界名师的引领作用。学院网站设置“先师的光芒”栏目,著名作家吴伯萧、何其芳、臧克家,著名词汇学家张志毅,民俗学家山曼等的爱国情怀、担当精神润育着学生心灵;聘请40余位学界名师举办讲座,陆俭明先生“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谭好哲教授“人文学者的学术责任”等报告都增强了学生服务国家的使命感。

经过持续建设,思政成效明显。

1.在校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连续5年组织实施山东省社科普及周活动,在校研究生面向万余人次普及社科知识。“推普脱贫服务小分队”对全国重点贫困县四川省凉山布拖县和甘肃省临夏广河等4县进行推普脱贫攻坚活动,受到教育部高度赞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本学科研究生自发捐款捐物,2人获评优秀志愿者。在校生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发表论文或参与出版专著、教材20篇(部),其中1篇获省优秀硕士论文,3名同学考取山东大学、首尔大学等著名高校继续深造。

2.学科育人能力显著提升。“语言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生培养研究与实践”获批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教师口语艺术》《言语治疗》等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强化实践育人功能,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语料库语言学》等4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兰桂枝”言语矫治与语言康复服务团义务诊疗语障儿童500人次,获全省“创青春”“互联网+”等三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2项;学院主办杂志《贝壳》传承40年,成为山东省高校唯一的文学刊物;院长和教工支部书记主讲的2门党课被推荐参选“山东省高校精品党课”,1名辅导员获“山东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特等奖,入选山东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名导师获评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党支部被推荐参选“全国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三)课程教学

学位点坚持把培养目标和学位要求作为课程体系设计的根本依据,一级学科通识教育的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以及专业补修课层次分明,课程设计合理。根据培养方案和计划,除去学位公共课外,本学位点开设学位基础课4门,每个方向至少开出专业选修课5门,另有部分补修课,共计34门,均由学术骨干承担核心课程教学任务。

表1: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及授课教师

课程类型

研究领域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必修课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经典文献导读

冯海霞教授等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车红梅教授等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董希文教授等

专业外语

周强副教授

专业选修课

文艺学

中外批评理论与实践

徐润拓副教授

中国美学与文论专题

卢政教授

西方现代美学与文论专题

董希文教授

文艺学美学专题

卢政教授等

东方文化与文论专题

林春田教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汉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胡晓清教授

语言调查的理论与实践

姜岚教授

计算语言学基础与应用

董军教授

语言资源开发与辞书编纂

亢世勇教授

临床语言学的理论与运用

李海英教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流派

李连伟副教授

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史研究

王东海教授

文字学研究

詹今慧副教授

方言学、音韵学与训诂学研究

王宝刚副教授

语法学研究

王宜广副教授

词汇学与词典学研究

冯海霞教授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先秦文学经典导读

李建华副教授

中国古代哲学与智慧

黄修志教授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刘艳萍副教授

敦煌文献学

安忠义编审

版本目录研究与古籍整理应用

崔晓新博士

中古士族与文学

赵阳博士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散文艺术研究

张斌荣教授

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研究

张传东博士

唐宋词艺术研究

袁向彤副教授

词学专题研究

夏令伟副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

龙延副教授

域外汉学研究

王飞燕博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

地域文化与经典作家专题

车红梅教授

新世纪文学专题研究

毕文君教授

张炜研究

路翠江副教授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

车红梅教授等

儿童文学研究

秦彬博士

学位点2021年修订了培养方案,吸纳学界专家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论证,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国家、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了方案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适用性。

(四)导师指导

按照学校规定,学位点每三年重新遴选一次导师并公布任职资格,每年根据考核情况公布一次任职导师,获得年度任职资格的老师方可指导本年度研究生。2021年,中国语言文学学位点获得任职资格导师24人。

培训情况:本学位点重视导师教育和培训工作,要求导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形成良好学风,以身作则指导学生。对于新入职导师除去常规学习外,还需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包括专题讲座、名师讲坛和学习研讨等内容;岗前培训合格,才能担任导师。新入职导师第一年全程参与指导活动,见习为主,第二年独立担任导师。2021年本学位点主要导师培训活动有:专题学习“师德专题教育培训”(学校)、专题讲座“以黄大年为榜样,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科研育人体现责任担当”、“学党史守初心砥砺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辉煌探索”(学院)。

学位点重视导师考核工作。考核内容包括导师本人的政治思想表现、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履行岗位职责以及所指导研究生的质量等情况。学位点制订了完善的导师激励制度及问责机制,明确和保障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利,对培养质量出现问题的导师实行问责。学位点对导师指导学生予以过程管理,要求导师保证指导学生的时间、次数,鼓励导师投入经费支持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支持导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

(五)学术训练

学位点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发表论文,2021年共发表论文20篇,人均发表论文0.5篇;培养费每人每年2000元,用于学生调研、参加学术活动和资料收集;每年组织研究生至少参加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山东省社科模拟大赛等学术活动各1次。

2021年本学科研究生获得各类学术奖励10项,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2项(陈歆萌、申秀岫)、省级科技创新成果奖1项(申秀岫),共有3名(申秀岫、李鑫、张永俊)毕业研究生考取名校博士继续深造,有3人次参与申报并完成导师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学位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研究生在学期间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1篇,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

(六)学术交流

学位点积极鼓励研究生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支持导师带领研究生参加国际、全国、省内外各种学术会议,费用由导师课题和研究生培养费中列支。2021年主办或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2次,邀请境外专家做学术报告1次。资助学生国内学术会议2次,学术交流资助经费0.5万元。由于疫情原因,派出学生留学未能实现。

(七)论文质量

严格按照学校研究生院规章制度开展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培养环节完整。本学位点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合理,开题报告规范、中期考核材料完整,预答辩、答辩均一次性通过(1名同学申请延期除外)。

研究生学位论文采取机器检测,全部送校外盲审,采取预答辩和答辩相结合,答辩完毕对论文继续修改完善,然后提交。2021年(2020届文艺学吴爱丽学位论文抽检,三位专家打分都在80分以上)学位论文抽检全部合格。

(八)质量保证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学校的“学位论文引用比率检测”制度,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学生进行整改后再次检测、直接延期等处理。本学位点除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王敏同学申请延期答辩外,其余同学顺利通过答辩,按期毕业。

(九)学风建设

学位点历来重视学风教育规范化建设。按照《鲁东大学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鲁东大学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狠抓学风建设。学位点开设《学术规范与职业伦理》基础课,占1学分;在课程讲解、中期筛选和预答辩等环节,强调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2021年,无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十)管理服务

学位点严格按照《鲁东大学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鲁东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规定》《鲁东大学学生申诉处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保障研究生的权益。学位点相关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设有研究生教务办处理学生课程、考试问题,有班主任和专职辅导员各1名,各级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齐全,责任明确。

学位点建有档案专柜,研究生培养过程信息完备、档案管理合理,方便以后的查找和审核。

在校研究生对导师、学科团队、学院的满意度较高。

(十一)就业发展

学院领导和研究生班主任定期召开会议针对就业进行相关指导与服务,通过QQ群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就业信息畅通;加强创业教育指导,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工作。2021年毕业研究生12人,其中8人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其中7人教师事业编制、2人文化管理事业编制、1人企业编制),3人考取博士,1人灵活就业,就业率100%,体现出研究与应用并重的特色。就业情况整体良好,用人单位反馈满意。

四、学位点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本学科传承90年服务乡梓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学术优势,在文化传播、语言资源开发、以文化人等方面主动布局,服务社会。

(一)面向东北亚人文交流,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瞄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命题,主动研究儒家文化在东亚的不同生态。与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举办1次东北亚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出版《东北亚儒学研究丛书》;参与“全球汉籍合璧”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编目整理全球10个国家近百个图书馆的汉籍馆藏。

(二)瞄准国家语言战略,服务语言产业特殊需求

组建起省内辞书研究和编纂最强阵容,依托国家语委“汉语辞书研究中心”开展研究、编纂辞书,形成辞书品牌效应;依托山东省语言资源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与华为、科大讯飞等公司开展合作,开发各种语言资源;组建研究和志愿服务团队,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面向特殊人群的语言康复服务、推普脱贫攻坚服务等;将学科语言服务产品打包参加语博会,受到教育部田学军副部长高度赞扬。

(三)凸显学科传统优势,服务区域文化建设

发扬学科传承90年的文学传统和红色资源,主动构建“三院一馆”(张炜文学研究院、胶东文化研究院、万松浦书院、鲁东大学文学博物馆),填补胶东地区文学平台短缺空白,形成面向社会开放的文学教育平台。编纂《胶东红色文化丛书》,丰富红色教育、民俗教育资源;举办全国第二届贝壳儿童文学周,邀请国内知名作家莅临指导,成为“国内顶级的儿童文学活动”;接待来自国内外政府、高校、社会团体观览,发挥文学育人的服务功能。

(四)密切校地校企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与烟台市委宣传部签署共建协议,培训宣传人才;与烟威地区中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发语文资源,共建名师工作坊;与烟台史志办合作,编写并获评“齐鲁名村志”;与地方企业合作,获批校地融合项目,挖掘语言数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五、本学位点建设的特色和亮点

(一)研究特色鲜明。学位点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形成了六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布局合理有序。语言学突出文理交叉、产研结合,古代文学注意发挥地缘优势、深化传统文化研究,文艺学等重点回应现实挑战、探究现代文艺前沿难题,研究特色鲜明。

(二)科研力量坚实、雄厚。学位点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学术背景理想,学术带头人学术实力和潜力深厚,年轻教师重视科研,后劲十足。学位点科研经费充足,每年刊出高水平专著、论文多部,以科研带动研究生培养,取得了显著成绩。

(三)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位授权点课程体系完整,课程设置合理,重视课程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丰富、充足;重视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长效机制,培养质量逐年提升,就业形势较好。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1.高水平科研团队较少。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大力引进人才,组建团队,强化学科建设,以准备下一次一级学科博士点的申报。

2.国际化程度不高。需要加强国际化建设步伐,利用地缘优势,与日本、韩国的高校联合招收研究生,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3.培养经费不够充足。学校应加大投入,进一步引进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另外,招生规模有待扩大。

(二)改进措施

改进建议:

1.进一步凝练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升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实力与发展水平。继续在中文信息处理、辞书编纂理论、语障治疗与康复、东亚儒学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当下文艺热点问题研究、当代知情文学研究等方面尽力争取学科发展空间,努力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扩大学术影响力,为申报博士点蓄力。

2.进一步培育师资队伍,内育外引提升学科队伍水平。加强人才引进,重点引进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基础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外出访学或进入博士后流动站提高科研水平与业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师资外派交流制度,每年派出学术骨干2-3名赴境外顶级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访学或合作研究。

3.积极开展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继续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探索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拨出专款支持研究生参加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学生出版高水平专著和论文等;做好中日韩硕博士联合培养工作,拓展研究生培养路径;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办好学术论坛等。

思路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学位点成立以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包括各方向负责人的学科建设小组,负责学科建设统筹规划,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设立人才培养专项经费,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步伐;结合泰山学者建设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建设项目,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3.优化管理运行机制与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与完善学科创新平台与学术团队制度。各个创新平台要在学科总体规划与发展要求下,明确目标,凝练方向,互为支撑;建立学术创新科研团队,实现团队互助,协同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科学研究,孕育新的研究方向、打造新的学科生长点,引领学科的新发展。

4.开拓渠道,保证经费投入。充分利用各种学科平台,获取相关研究经费支持;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争取尽可能多的纵向科研经费资助;突出特色,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强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联系,争取横向课题经费。

        中国语言文学-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docx